玄武门之变配资门户一家天下,是唐朝长安城内三大势力之间的一场较量。原本一度拥有最强实力的唐高祖李渊,却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失去了往日的威风。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残忍杀害时,李渊竟然毫不知情,依旧在湖上悠闲泛舟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居然被自己手下的禁军出卖了。
根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天下安定之后,李渊下令将当年起义时的义军遣返家乡,但也有部分士兵自愿留在长安。于是,李渊便将这些约三万人的士兵组织成了皇宫的禁军,专门负责保护他。这些士兵大多是当年起义的元老,李渊非常照顾他们,甚至给他们分配了渭北的肥田以作生计,称之为“元从禁军”。他们常驻长安附近,专门从事屯田工作,也被称为“屯营兵”。李渊还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,允许年老之后不再担任宿卫,子女可以接替工作,因此这支禁军也被戏称为“父子军”。
相比李渊拥有的三万禁军,李世民的兵力显得显得极为寒酸。根据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,李世民只培养了八百名勇士,只有少量的护卫,远远不及李渊的军力。而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没有李渊那么多禁军,但在长安城中的兵力也远超李世民。为了对付李世民,李建成曾秘密招募了四方骁勇及长安恶少年,组成了两千人的宫甲,驻扎在长林门,称之为“长林军”。在平定刘黑闼时,李建成还从幽州总管罗艺处调来了三百名精锐的幽州突骑。齐王李元吉也同样招募了自己的私卫,队伍由数百名壮士组成,资金充足,手段狠辣。
展开剩余73%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重重兵力,李世民一度有意避居洛阳,计划在那里招兵买马,以增强与太子的对抗力量。然而,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李建成和李元吉识破,两人合力在李渊面前进谗言,导致李世民的计划泡汤。无奈之下,李世民只得派张亮前往洛阳招募山东壮士,而自己则留在长安策划玄武门之变。
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,带着的仅仅是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、侯君集等九人,以及少量的卫士。其他精锐武士则由秦琼、程知节等人带领,在外等待支援。李世民低调前行,守卫玄武门的禁军首领敬君弘、吕世衡等人并未产生警觉,因此未加阻拦。然而,局势变得极为复杂时,李世民身边有一位重要人物——常何。常何最初是李世民的部将,曾在征讨刘黑闼时立下赫赫战功,后来被调到李建成麾下。直到武德七年,李世民才重新调他入京城,并委以重任,在玄武门的禁军中安插了内应。
李世民不仅给常何安排了丰富的金刀,还通过他收买了禁军中的许多骁勇善战之士。这些士兵虽然未必主动协助李世民,但至少不会与他为敌,而是保持中立。正因为如此,李世民能够迅速发动这一变故,而不会遭遇过多阻力。
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于玄武门的消息传到东宫和齐王府后,冯立、薛万彻等人率领长林兵和幽州突骑急忙赶往玄武门。与此同时,齐王府的部将谢叔方也率领自己的武士加入进攻。此时,李世民的一位部下——张公瑾,他因臂力过人,独自关闭了玄武门的城门,成功挡住了冯立等人的进攻。否则,李世民一行可能会在玄武门前当场血洒沙场。
玄武门外的禁军首领敬君弘见局势危急,准备上前迎战。但就在这时,有人劝他说:“事未可知,当且观变,待兵集,成列而战,未晚也。”这段劝言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:首先,玄武门的禁军大多选择了观望,因为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,他们便会支持谁;其次,守卫玄武门的禁军人数极为有限,其余的禁军大多在军营中休整,等待轮班。
这些禁军的态度其实并不难理解——原本他们应该保护李渊,但李渊已经年迈,皇位迟早会传给他的儿子。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,任何支持一方的举动都有可能成为后来的“过错”。因此,他们选择了保守,等局势明朗后再做决断。
当敬君弘和吕世衡不顾劝阻,奋力上前拼杀时,他们很快便倒在了敌人的刀下。两人死亡后,常何接管了玄武门的防守,选择退守保全实力。尽管冯立等人无法突破玄武门,他们计划转攻秦王府。这一消息令李世民大惊失色,因为秦王府此时几乎空无一人,只有一些年老体弱的兵士看守,根本无法抵挡进攻。
然而,尉迟敬德及时出现,他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,展示给薛万彻等人看。见到两位太子已死,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立刻失去了斗志,迅速溃散。李世民凭借这一关键时刻的胜利,成功掌控了局面,玄武门之变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。
事后,尉迟敬德迅速前往湖上泛舟的李渊身边,声色俱厉地告知他:“秦王已举兵诛太子、齐王,恐惊动陛下配资门户一家天下,特派臣前来守卫。”最终,李渊被软禁,彻底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。李渊最终不得不将皇位交给了李世民,彻底告别了帝位,开始了他晚年的沉寂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云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